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走路治百病!日本醫學博士「28天健走法」,擊退高血壓、降血脂、減少壞膽固醇!

為了打造健康的身體,如果可以持續健走運動,大約4個星期就能看到成效。令人遺憾的,健走並非能夠立即見效的運動,必須花4個星期的時間,身體才會慢慢出現變化,逐漸轉變成健康的狀態。

第一個星期,先讓身體逐漸習慣健走這項運動。進入第二個星期後,可以感受到健走時體內的心臟脈動和呼吸感覺等。第三個星期,開始能一邊讓身體有活力地活動,一邊享受周遭的風景及蟲鳴鳥叫等。最後,第四個星期便成功塑造了健康的身體。想要達到上述的效果,請於每週健走3~5天,請好好地善待自己、愛護自己,為了健康持續健走下去吧。

接下來將介紹針對不同症狀的四週健走計畫。此外,每個症狀都會特別介紹可以配合健走進行的伸展操或肌肉訓練等「附加運動(PlusAlpha Exercise)」。請依自己比較在意的症狀,選擇適合的健走行程並徹底實踐。

高血壓患者的四週健走計畫

為了預防和改善高血壓的健走,必須以相當於散步的速度,悠閒步行30分鐘以上。

輕鬆悠閒的步行,可以消除身心壓力,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可以的話,請選擇風景優美的自然環境如公園等,效果會更加倍。

雖然是以輕鬆悠閒的速度行走,但是如果能走超過30分鐘,可
以促進血液循環及脂肪燃燒,並達到預防和改善高血壓的成效。

不需要太拘泥於健走的姿勢,只要輕鬆自在地擺動手腳即可。

高血壓患者的最佳健走時間



1. 請於早上10點到下午9點健走,較不會造成心臟和血管過度
負擔。

2. 盡量避免容易引起血壓急速上升的清晨時段。

3. 避免晚上9點以後健走,容易因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上升。

高血壓患者的健走行程表

第一週

• 為了習慣緩慢的步調,請用比平常慢的速度走15分鐘
• 欣賞沿途風景,放鬆心情

第二週

• 拉長健走的時間
• 用比平常慢的速度走20~30分鐘
• 自然擺動手腳,無須刻意

第三週

• 用比平常慢的速度,悠閒地走20分鐘
• 途中停下來做做小腿的伸展操,消除生心理的緊張
• 健走時請保持均勻緩慢的呼吸

第四週

• 以心臟和呼吸都感到最舒服的速度,步行約30分鐘
• 途中停下來伸展一下小腿,或看看風景。保持身心放鬆,不須拘泥「持續走完30分鐘」,中途的適度休息也是很重要的。

因應高血壓的附加運動
小腿的伸展操

• 促進末稍血液循環,可預防及改善高血壓
• 除了健走途中,工作空檔也可以做做小腿伸展操



1. 右腳往前跨出一大步。
2. 雙腳腳底完全貼地,後腳膝蓋伸直,前腳膝蓋彎曲。
3. 後腳小腿充分伸展,維持這個動作約20秒。
4. 左右腳各重複相同動作2~3次。

深呼吸

• 深呼吸可以舒緩亢奮的交感神經,具有降低血壓的效果
• 感覺精神緊張時,請做深呼吸



1. 用鼻子慢慢吸氣。
2. 等吸足了氣,再用嘴巴慢慢吐氣
3. 相同動作重複5次。

血脂異常患者的四週健走計畫

血脂異常是指血液中膽固醇和中性脂肪過多的狀態,為了預防或改善血脂異常,必須減少壞膽固醇和中性脂肪,同時增加好膽固醇。血脂異常的患者應該以全力之50%的強度,在呼吸不會感覺吃力的狀態下,快步健走15分鐘以上。可以的話,一週至少走3天,每次至少30分鐘。隨著運動量增加,效果也會加倍,所以建議可以增加健走的天數。

除了運動之外,也要注意飲食不要過量,增加膳食纖維,剋制甜食、高膽固醇食品(雞蛋、鱈魚卵、魩仔魚、鮭魚卵、海膽等)的攝取等,也有助於改善及預防血脂異常症。

血脂異常患者的最佳健走時間


1. 中性脂肪上升,即飯後一小時為健走的最佳時段。可以的話,請於每次飯後進行健走運動。

2. 運動量越大,效果越好,因此飯後一小時以外的時間,也可以健走。

血脂異常患者的健走行程表

第一週

• 用比平常稍快的速度走15~20分鐘
• 手腳微微大幅擺動,以增加運動量

第二週

• 用比平常稍微快的速度走25~30分鐘
• 手腳微微大幅擺動,以增加運動量

第三週

• 在呼吸不會感到吃力的狀態下,快步走20~30分鐘
• 手腳微微大幅擺動,以增加運動量

第四週

• 在呼吸不會感到吃力的狀態下,快步走30~60分鐘,每週走180分鐘以上
• 手腳微微大幅擺動,以增加運動量

因應血脂異常的附加運動
深蹲運動

• 大範圍活動下半身肌肉,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可預防及改善血脂異常症
• 飯後或健走前做,效果都很好


1. 兩腳張開與肩同寬。
2. 雙手與肩同高,伸直讓身體保持平衡。
3. 膝蓋彎曲,至大腿與地板呈平行時,再伸直膝蓋,相同動作重覆10次,進行2~3組。

動用全身的有氧運動

• 可藉由有氧運動減少多餘的脂肪,預防及改善血脂異常症
• 和健走一樣,於飯後進行
• 從事游泳和騎腳踏車等運用全身、長時間活動身體的運動。
• 對於競賽型的運動項目,不要過度期待它的治療效果,此外競賽型的運動也具有危險性,因此最好避免。



健身 VS 不健身: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人生!

這兩天一組同齡人合照
刷爆了國內健身圈,圖左是一位67歲的老人,圖右是 67歲的健美運動員楊新民老師
相同年齡,但從外觀上有著強烈的!



讓多人不禁感嘆,健身和不健身,簡直就是兩種狀態,兩種人生!

還記得兩個月前爆紅網絡的這張圖嗎?
兩個人一樣的年紀
但卻身材差異巨大
精神面貌差別巨大



健身不僅是對身材的升華!更是對容貌氣質的升華!
她叫葉問,今年50歲,健身20年
如果我不說年齡,你會相信嗎?


穿上泳裝是這樣的



范偉VS劉德華
劉德華55歲,范偉54歲
兩人僅僅相差一歲,,但容貌上兩人有著天壤之別
健身VS不健身,這也許是最直觀的對比了



林志穎VS郭德綱
42歲的林志穎和42歲的郭德綱
相同年齡,不同的氣質和顏值


這對比簡直逆天
一個精神飽滿,一個老態龍鐘


而林志穎把這一切歸功於運動!


一對雙胞胎兄弟
「除了長的像,其他沒有一點相似之處!」
此言不假!


最近爆紅的80歲最炫東北人的王德順大爺
和當年 82 歲結婚的楊振寧教授對比
王德順大爺可是健身房的常客


同是74歲的老太
健身和不健身的區別
一個是健身房常客,一個是醫院常客
一個超級網紅開創新事業
一個靠氧氣安享晚年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不要說自己太忙,每天健身一小時
一年只需要拿出8天多的時間放在健身上
你真的沒時間嗎?

一週鍛鍊4次
一次1小時
一年52週
一年只需要208個小時
相當於8.7天
僅占一年365天的2%
您卻常常再說:「我沒有時間?」
您的問題,永遠是最大的。

運動 vs 不運動的人
在看來沒有任何區別;
在看來差異也是微乎其微;
在看來差距雖然明顯,
但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但在來看的時候,那就是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巨大分野
等到了再看的時候,也許就是一種人生
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10年後,同齡人身體素質下降時,我們卻神采奕奕;20年後,同齡人開始受到健康困擾,開始成為醫院常客的時候,我們依然健壯如初;30年後,當部分同齡人必須有人照顧的時候,我們卻可以爬山,游泳,享受生活;40年後,部分同齡人病入膏肓,我們還可以晨跑冬泳,告訴孩子們:「我還行」!而人生的最後10年還能享受天倫之樂

你會怎麼選擇?



現在開始健身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我們每天都在和同齡人拉開距離!
人生漫漫,
不同選擇鑄造了不同的人生
健身,可在工作之余!
可在無聊之時!
可在情緒不暢!
可在壓力山大!
可在任何時候!
因為它只需要一點點的時間!
它卻回饋了我們整個人生!
講真,健身真好!
願你熱愛生活,熱愛健身!
—— END ——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健康Express醫療新知: 孕婦嗜零食 BB恐患ADHD

孕婦的飲食習慣與下一代的健康息息相關。英國一項跟進164名母親與其子女健康狀況的研究,包括分析母親懷孕時的飲食習慣,以及孩子出生後及7歲時進行抽血化驗,了解受父母飲食習慣影響的基因情況。

研究結果發現懷孕期間嗜吃高脂及高糖零食或正餐的婦女,誕下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簡稱ADHD)下一代的風險增加。

該基因名為IGF2,研究結果顯示孕婦飲食不健康,下一代帶有變異IGF2基因的水平較高,這些兒童到7歲時出現ADHD症狀的比率,也較母親飲食健康的兒童高。醫學界近年發現這個基因變異,與小朋友患上行為異常相關疾病關係密切,常見如ADHD等。

2016年08月25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825/19748698

無法戒掉換習慣?試試這位心理學家的新密技吧!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是我們大腦中進行「認知控制」的部位;當我們「認知」到某件事有害無益時,它能幫助我們去「控制」自己遠離這件事。然而,在我們感到疲倦時,它卻也是大腦中率先離線的部位。(這老兄似乎不是很可靠,是吧?)別擔心!心理學家 Judson 有一個符合人類本性的戒掉壞習慣新密技,快來把它學起來,讓所有壞習慣退散!

----------

如果對壞習慣有所好奇,可以幫助我們戒除它們嗎? 心理學者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研究冥想與嗜癮兩者的關係—從吸煙到暴飲暴食,以至到其他那些—我們明明知道有害卻又照做的事情。多了解一些有關於習慣其形成的模式,就會發現到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在你下回犯菸癮、想吃零食或開車想回覆訊息的時候,它可能可以幫助你戒掉這些不好的習慣。

***

TED 賈德森.布魯爾: 一個簡單的方式去戒除壞習慣

https://www.ted.com/talks/judson_brewer_a_simple_way_to_break_a_bad_habit/transcript?language=zh-tw

如果對壞習慣有所好奇,可以幫助我們戒除它們嗎? 心理學者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研究冥想與嗜癮兩者的關係—從吸煙到暴飲暴食,以至到其他那些—我們明明知道有害卻又照做的事情。多了解一些有關於習慣其形成的模式,就會發現到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在你下回犯菸癮、想吃零食或開車想回覆訊息的時候,它可能可以幫助你戒掉這些不好的習慣。


當我第一次學習冥想的時候, 得到的指示就是, 簡單地注意自己的呼吸, 而如果心思遊走了, 就把它拉回來。

聽起來很簡單。 但當我在靜坐冥想時, 嚴冬也會讓我汗流浹背。 我總會把握每個可能的機會小睡片刻, 因為靜坐冥想也是一番功夫。 其實是筋疲力盡了。 指示是很簡單, 但我錯過了很多重要之處。

那為什麼專注會這麼困難呢? 根據研究指出, 就算是我們嘗試著專注於一些事情 -- 就好像這個演講 -- 到了某個時間點, 我們當中會有一半的人, 都會恍惚進入神遊狀態, 或是會有一種念頭, 去查看一下推特的內容。

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我們與之抗爭的, 是一種最近被科學界發現的 -- 「演化保守」的學習過程, 它會保守護存着 回到人類所知的 最基本神經系統裡頭。

這類以獎勵為本的學習過程, 稱之為正面的和負面的強化, 基本上是這樣運行的。 我們看到了看起來好吃的食物, 我們的大腦會說: 「卡路里!...... 生存!」 我們把食物吃下去, 我們嚐了味道 -- 食物的味道很好。 尤其是有加糖的, 我們的身體就會向大腦發出訊息說, 「要記住你在吃甚麼和從哪裡找到的。」 我們種下了這「情境關連」的記憶 學懂了下一趟再重覆這個過程。 看到食物, 吃下食物,感覺良好。 重覆。 觸發、行為、獎勵。

簡單,對不對? 這樣過了一陣子, 我們富有創意的腦袋就會說: 「 你知道嗎? 你不只可以利用這個過程 來記住食物在哪裡, 而且還可以 在下一次你感覺糟糕時, 嘗試吃一些好吃的食物, 來讓你感覺好一點?」 我們感謝自己的腦袋裡 有這麼好的點子, 試著這樣做並且很快就學會, 當我們生氣或是傷心的時候, 如果我們吃下巧克力或雪糕, 我們的感覺就會好一點。

同樣的過程, 只是不一樣的觸發方式。 本來是來自我們胃裡的飢餓訊息, 這個情感上的訊息 -- 感到傷心 -- 觸發了吃的慾望。

大概在我們的青少年時期, 我們都是阿呆, 看著那些站在校園外吸煙的叛逆少年, 我們也都會想, " 嘿!我也想要耍酷 " 於是我們開始抽煙。 所以萬寶路男人不是笨蛋, 這並不意外。 看到耍酷, 吸煙耍酷, 感覺良好,重覆。 觸發、行為、獎勵。 每一次我們這樣做, 我們學懂了去重覆這個過程 從而把這個過程養成了習慣。 所以再過一陣子, 感覺有壓力的時候, 就會觸發慾望去吸煙 或是去吃一些甜的東西。

伴隨這些相同的大腦過程, 我們體會了從學習到生存, 到簡直是用這些習慣 在殘害著我們自己。 肥胖和吸煙 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發病率 和致命率極高的可預防疾病。

所以,回到我的呼吸。 假設我們不要再跟腦袋去抗爭, 也不要再強逼自己去專注, 取而代之,我們借助這個天然的、 以獎勵為本的學習過程...... 然後稍微改變扭轉一下? 假設我們變得很好奇, 想了解自己的瞬間體驗 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我會給你們一個例子。 在我的實驗室, 我們研究冥想的訓練 是不是可以幫助人們戒掉吸煙。 其實,就像嘗試著強迫自己 去專注於呼吸一樣, 他們也可以嘗試著去強迫自己戒煙。 他們大部份人都曾經這樣嘗試, 但都失敗了 -- 平均來說,嘗試過六次。

現在,要是用冥想的訓練, 我們把強迫的那部份去掉, 取而代之的是專注於好奇。 事實上,我們甚至吩咐他們抽菸。 甚麼?是呀,我們說," 去抽菸就對了, 只是在抽菸的時候,真心的去好奇一下 抽菸到底是怎麼回事。"

結果他們覺察到了什麼? 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一位抽菸者怎麽說。 她說,「 專注地抽菸: 聞起來就像發臭的奶酪, 味道則好像化學製品, 超噁心!」 其實在認知上,她知道,抽菸會危害她, 正因如此,她參加我們的計劃。 她發現,在抽菸的時候,只要好奇地去體會, 就會察覺到菸的味道像大便。(笑聲)

現在,她從知識昇華到智慧。 她從腦袋裡開始了解抽菸對她有害 並昇華到骨子裡去, 就破解了抽菸的魔咒。 她開始對她的行為產生覺悟。

其實,前額葉皮質,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 那是我們大腦最年輕的部份, 它明白,理智上我們不應該抽菸。 然後它嘗試盡最大的努力, 去幫助我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幫助我們戒菸, 要幫助我們去戒掉吃第二塊、 第三塊、第四塊曲奇餅。 我們稱之為「認知控制」。 我們用認知去控制自己的行為。 很不幸的是, 當我們過度勞累時,這也是我們腦袋裡, 率先離線的部份。 所以不太能夠幫得上忙。

其實我們大家都可以找到 自己類似的經驗。 當我們壓力過大或是很勞累時, 我們有很大的可能, 會向自己的伴侶或小孩吼叫, 雖然我們知道, 這樣的吼叫並沒有幫助。 只是我們控制不了自己。

在前額葉皮質 處於離線狀態時, 我們會墜落回老習慣, 這是為什麼覺悟是這麼的重要。 明白我們如何養成習慣 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層次的去了解它們 -- 讓我們從骨子裡去明白, 那我們就不需要再強逼自己去憋住 或是去遏止自己的行為。 我們只是在一開始的時候 沒有太大的興趣去做這件事。

這就是冥想: 當我們被自己的行為絆住的時候, 得真的很清醒得去了解,我們得到的是什麼, 發自內心層次的覺悟, 在覺悟的狀態下,自然地放它走。

這不是在說,神奇的 " 噗 "的一聲, 我們就戒菸了。 而是日積月累,當我們學會 看得愈來愈清楚 我們行為所導致的結果, 我們就會摒除掉老習慣, 而養成了新的習慣。

吊詭的是, 冥想是,打從內心的感到有興趣, 時時刻刻很私密的去體會 到底我們的身體和心智,發生了什麼事。 將這種意願轉換成我們的體驗 而不是嘗試得儘快把 不好的癮念去除。 將意願轉換成體驗 是源由自好奇, 那是先天性的一種獎勵機制。

好奇的感覺是怎樣的呢? 感覺很好。 我們感到好奇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們會開始察覺到,癮念其實單就是 從身體的感官所造成 -- 噢,那裡很緊張,那邊有壓力 那邊煩躁不安 -- 這些身體的感覺來來去去。 這些都是我們時時刻刻 都可以處理好的小體驗, 無需被這巨大可怕的 癮念所噎住並擊倒。

換句話來說,當我們感到好奇, 我們就走出舊有的、恐懼為本的、 回應式的習慣模式, 我們從而踏進了當下。 我們成為了熱切地期待著下一個數據點的 內心科學家。

這聽起來,好像太簡單到 沒那麼容易可以影響行為。 但有一個研究顯示, 我們發現了冥想的訓練, 在幫助人們戒菸的這事情上, 比黃金標準治療法好 2 倍 所以冥想真的有效。

當我們研究資深冥想者的大腦時, 我們發現了神經網絡裡面 「自我指認流程」的部分 被稱為「預設模式網絡」 正在產生影響。 目前是有一個 關於這個網絡某區域的理論, 稱為「後扣帶回皮質」, 會因為癮念本身而引發不必要的啟動。 但當我們被它牽絆住, 當我們被吸進去的時候, 它會欺騙我們。

相反來說,如果我們就讓它走-- 從流程裡走出來 只是單純的好奇 到底發生甚麼事情-- 同一區域的大腦就會安靜下來。

現在我們在測試手機應用程式和 以網路為基礎的冥想訓練課程, 目標就是這些核心機制, 諷刺的是,竟是使用同一種 讓我們分心的科技 去幫助我們脱離自己不健康的習慣模式, 像是吸煙、因壓力而狂吃 和其他上癮的行為。

現在,還記得剛才曾提過的情境記憶嗎? 我們可以把這些最重要的 內容工具傳遞到人們的指尖。 所以我們可以幫助他們 在渴望抽菸、遇壓力亂吃或 任何不好的慾望浮現的霎那, 挖掘他們的內心潛力 去好奇地意識正確。

所以如果你不抽菸、 也沒有因為壓力而狂吃, 可能下一次你在無聊的時候 想去檢查電郵, 或是你想在工作時間透一下氣, 又或在開車時, 有不得不回覆訊息的義務, 看看你是不是可以,藉助這先天的能力, 就單純的去好奇 到底那一刻,你的身體和心智 在發生什麼事。 這可能提供了一個機會 讓你持續保有這個永無止境 和消耗性的惡性循環...... 或是擺脫掉它。

看見訊息時,不要再 -- 不得不的回覆 反而應該是有蠻好的感覺 -- 察覺到渴望, 感到好奇, 感受一下放走它的歡愉, 然後重覆。

謝謝。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想省錢、多運動,卻總是做不到?MIT、劍橋研究顯示:「其實改變習慣只需要一步」

我們常以為自己做的「選擇」,會決定未來的人生。然而,知名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卻說:「決定我們命運的,其實不是選擇,而是習慣。」

杜克大學在2006年就發表一篇論文證明這個論點,他們發現人們每天的活動,逾百分之四十是習慣使然。即使每個習慣帶來的影響都不大,日積月累下卻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健康、工作效率、財務狀況、人生幸福。

更可怕的是,習慣一旦養成,就無法根除。只要碰到相關的「提醒」,就會舊態復發。但不用害怕,其實只要改變一個步驟,就可以覆蓋掉舊有的習慣。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習慣是怎樣運作的。

習慣四步驟:提示、渴望、慣性行為、獎勵

麻省理工學院曾做過一個實驗,發現習慣是由三個步驟:提醒、慣性行為、獎勵所組成的。

以抽菸為例,當成癮者遇到「提示」,可能是聞到菸味,就會不由自主的想抽煙,抽煙就是「慣性行為」,以求得到放鬆的感覺,這就是「獎勵」。

劍橋大學卻對這個結果感到疑惑,如果這麼簡單,那只要用意志力壓制得到獎勵的誘惑,就可以改掉習慣了?事實上,現在大部分人也用這種方法,但成功改掉壞習慣的卻非常少。

所以他們另外做了個實驗,結果發現過程雖然跟麻省理工一模一樣,但其實抽煙者只要一收到「提示」,就會有個「渴望」放鬆的情緒跑出來。如果此時強迫自己拒絕「獎勵」,以杜絕「慣性行為」,大腦不只不會接受,反而會更加飢渴難耐。

所以用意志力戒菸的人,只是用意志力壓制「提示」帶來的「渴望」。一旦遭遇意料之外的變故,就會回復原有的習慣。

扭轉習慣的黃金律:替換「慣性行為」

所以密西西比大學就利用這個原理,來幫助一名有咬指甲習慣的病患。這名病患常常把指甲咬到與皮膚分家,這讓他有點自卑,並羞於與人交往。

研究人員就詢問他:「咬指甲前,會有什麼感覺?」

病患說:「手指會有緊繃感,甲溝會有一點痛。」

請病患仔細描述刺激咬指甲習慣的做法,就叫「認知訓練」(Awareness Trainning),目的是為了找到刺激咬指甲習慣的「提示」。因為大部分有壞習慣的人,都已經持續許多年,往往很少注意誘發習慣的導火線。

接著,研究員又問了:「為什麼想要咬指甲?」

病患表示:「當我覺得無聊的時候,像是看電視或寫作業。就會開始咬指甲,當我咬完一輪後,會有一種爽感。」

這就是習慣給他的獎勵-咬指甲這類生理上的刺激感能滿足他的渴望。

所以研究人員給病患一張索引卡,交代回家後只要「提示」一出現(就是手指開始緊繃),就在索引卡上打個勾。一個禮拜後回診,病患總共打了28個勾。

接著,研究人員教導病患「對抗反應」(Competing Response),目的是為了讓病患採取不同的行為,卻能得到一樣的獎勵,藉此替換掉「慣性行為」。

研究員告訴病患:「只要一有緊繃感,就把手放到口袋或是壓在腿下,或是搓揉手臂等生理刺激,總之不可讓牙齒靠近指甲。」

在診療室練習半小時後,研究人員交代另一個功課:「回家後感覺緊繃要在索引卡上打勾,但只要他成功以其他生理性刺激取代啃咬指甲,就在索引卡上劃個斜線。」

一週後回診,研究人員發現病患只咬了3次指甲,共用了7次「對抗反應」。一個月後,病患不再咬指甲,而是以對抗反應代替慣性行為,舊習慣成功被新習慣取代。

為了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認為,只要察覺習慣的運作方式,以及清楚的知道「提示」和「獎勵」是什麼,你就成功了一半。你也許認為改掉舊習慣沒那麼簡單,但的確可以藉由改變大腦裡的程式,來讓習慣自然而然地改變。

假設你想要戒菸,請捫心自問:因為喜歡尼古丁而抽煙?渴望獲得生理上的刺激?讓每日生活有重心?還是為了社交?成功戒菸的人士發現,找出刺激煙癮的「提示」和「獎勵」,並找到提供類似「獎勵」的行為模式,都能提高戒菸的成功率。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

http://www.bnext.com.tw/column/view/id/40700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抓寶12天走120公里 癌男好轉

抓寶12天走120公里 癌男好轉

2016年08月20日



正面案例

當社會對「寶可夢」風靡致生公共危險意外有負面印象時,台中一名癌症病患「小范」卻因每天出門走路抓寶,12天走了120公里,因為增加活動量,病懨懨的身體轉為強壯,不用常常回醫院複診,激勵臥床的病友們開始在護理師陪同下,到戶外尋寶。小范表示:「遊戲本身是好的,錯的不是遊戲,是玩的人。」

一天可走17公里

小范(38歲,網路稱號「火雞伯」)是胃癌第二期患者,2年前發現罹患癌症後,因為要定期返回醫院進行化療,身體虛弱,長期窩在家中兼顧3歲女兒,從寶可夢登台首日,激起了小范出門抓寶的興趣。

小范說,剛開始走500公尺就累,現在平均每天抓寶8小時,最高紀錄一天走17公里,共抓到142隻,「我完全是用走的,沒有外掛,我都開實況可以證明,因為要讓家人透過實況看到我的臉色,若有不對勁,就會來接我。」

「應先問過醫師」

雖然小范的戰績激勵了同病房的癌友,一起組隊外出抓寶,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兼萬芳醫院研究所副所長賴基銘提醒,病患化療後數天內體力虛弱,2周內免疫能力降低,不宜出入公共場所,一切運動均應詢問過醫師才適當。

記者鄧玉瑩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0820/37353606/

街頭人肉風火輪 63歲鄭叔有心有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lU6d6crvc


「熱血」嘅嘢唔係好多人會明,就好似電影《激戰》入面,當張家輝決定再上擂台打MMA,佢老死黑仔(姜皓文)即爆晒青筋問「你癲夠未?!我都唔明你打嚟做乜?!」無錯,我哋見到「熱血」嘅人和事,第一個反應都可能會問「為乜?」不過,學戲中嘅張家輝話齋「我同你呢個年紀,仲有嘢需要人明咩?」

目測擁有44吋胸肌嘅鄭叔,今年已經63歲,咪睇佢o依家咁「勇武」,原來鄭叔細個嗰時身體好弱,所以佢就開始做運動強身健體。初初只係跑步游水,但天生跳跳紮嘅佢覺得跑步游水太悶喇,於是就開始周圍爬,點知爬吓爬吓,喺桿上做啲體操動作,咁佢就由十幾歲開始成為咗o依家喺外國好興嘅街頭健身(Street Workout)運動員喇。

本身做電工嘅鄭叔,一放工就會落屋企樓下嘅天秀公園同啲鋼架玩遊戲。除咗一般嘅街頭健身動作,好似「人旗」(human flag),即係兩手緊握垂直柱,將身體凌空90度;同「龍旗」(dragon flag),呢個動作由李小龍發明嘅一個腹部健身動作之外,鄭叔仲自創咗個絕技「風火輪」,就係呢個勁度十足嘅「風火輪」,感染到一班人哋眼中嘅「廢青」去跟鄭叔學嘢。幾年前,佢仲聯同兩個後生仔一齊創立咗 Barkids(街頭極限健身學校),身體力行推廣呢項運動。到目前為止,鄭叔嘅師兄弟已經超過100人。其中一位學員Zach驚歎:「我依家好有熱誠,但到我60幾歲一定冇鄭叔咁勁啦,有時玩到攰,見到佢仲轉風火輪,就好有能量。」

雖然鄭叔擁有一身好武功,但始終都唔係「十八廿二」,屋企人又點會唔擔心佢受傷呢?不過擔心還擔心,佢哋都好支持鄭叔繼續玩,只係間唔中「囉唆」幾句,太太得閒仲會陪佢一齊到天秀公園添。可能好多人會覺得鄭叔都一把年紀,不如玩番啲「輕擎啲」、又安全啲嘅運動,但鄭叔就話會玩到玩唔到為止,仲話運動冇講幾多歲:「生命在於運動吖嘛!」佢對街頭健身嘅「熱血」程度,真係勁過唔少後生仔!

街頭健身呢種極限運動先由東歐興起,雖然未列為奧運項目,但已經引起國際注目。2011年喺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舉行首屆街頭健身世界錦標賽。佢係糅合健身、體操以及多人合作嘅運動,玩家會喺公園或街頭,利用公共設施練習。近呢兩、三年,本港有唔少青少年藉住睇一啲網上片段自學練習,現時香港都有大約百幾人玩呢種運動,主要年齡介乎喺16至30歲。除咗天水圍嘅天秀公園設有健身站,維園、屯門、將軍澳等都會見到一班街頭極限健身運動員。

採訪:植詠珊(Cathy)
編審:懷鈺
編導:Kaman
拍攝:Neo、Kaman
剪接: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