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素食領袖

甘地:吃素的印度聖雄

前個星期,印度總理莫迪訪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家鄉西安親自迎接,並以國宴款待,但這次國宴卻別開生面,是一頓素食,因為這位總理是一位素食主義者。

素食國宴?那麼又會吃些甚麼菜式呢?

答案這裏為大家揭曉:

第一道菜是酸辣湯,配印度烤餅;

第二道是雜錦蔬菜煎餅,配紅豆飯;

第三道是蘑菇豆腐湯;

第四道是豆瓣醬荸薺;

第五道是紅燒蘆筍,配竹蓀炒蓮藕

主食有麵條和水餃;

甜點則是熱香餅(即班戟)和水果伴雪葩(sorbet)。

有趣的是,莫迪並非印度史上第一位素食總理,事實上,該國歷史上的素食總理,在莫迪之前,便有達七位之多。其實,印度聖雄甘地,一樣也是一名素食者,而且是一個尺度十分嚴格的素食主義者。

甘地甚至連奶也不想喝,只是在卧病和營養不良時,被醫生要求他喝一點羊奶來補充營養和恢復健康,所以不得不喝。甘地視奶類為非素食,他認為從道德角度來看,每個人除了自己母親的人乳之外,並沒有權利去奪走其他動物的奶水。甘地也不吃蛋,因為蛋本來就可以孕育出新生命,吃蛋,即使是未經授精者,也是對新生命的扼殺,讓本來可以拿去孕育新生命的東西,拿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

因為他太多東西不吃,所以飲料對他來說尤其重要,是他補充營養的一大來源,他喜愛喝果汁,但卻拒絕喝一切刺激性飲料,包括茶和咖啡,認為它們不單對健康無益,而且其刺激性更會成了惡念的源頭。

甘地喜歡把蔬果生吃,不單認為這樣可以保存它們的營養,而且認為以火煮食會為食物添加戾氣。

甘地在其自傳裏提到,在旅居英國期間,他聽到三種有關葷菜定義的說法:第一種說,葷僅包括飛禽走獸的肉,因此魚可以吃,蛋和奶當然也可以吃,這算是最寬鬆的界定;第二種則說,葷是指一切動物的肉,這樣,魚便不能吃了,但蛋和奶仍可以吃,這算是中間落墨;至於第三種則最為廣泛,那不單包括動物的肉,還包括由動物身上衍生出來的東西,包括蛋和奶,都不可以吃,這無疑是十分嚴苛的界定了。

從以上甘地的飲食習慣可以看到,他接受的是第三種,也是最嚴格的一種定義。

其實甘地的素食之路,可謂幾經周折,在其自傳中有詳細記述。

話說,甘地童年時的一位玩伴向他說,國民應該改變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習慣,爭取多吃肉,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才能抵抗英國人,英國人就是多吃肉,所以體格和氣力才會比他們好,才可以欺凌他們。玩伴慫恿小甘地吃肉,說可以改善體格,甚至可以令到他不再怕黑。而小甘地又真的看到這位玩伴以及自己那個吃肉的親生哥哥,體格又真的比自己強壯,運動成績又比自己好,於是幻想,吃肉可使他身體壯健,膽識過人,如果全國一起吃肉,便可驅逐英國人,於是便鼓起勇氣放膽一試。

於是兩人便像做賊一樣去到河邊一個偏僻地方,並帶去了麵包和山羊肉,讓小甘地偷嘗禁果,但當時那塊山羊肉卻粗糙得像牛皮一樣,簡直讓他無法下咽,最後他實在受不了,於是便拋下羊肉離開了。小甘地說,那天晚上他很難過,發了一晚噩夢,夢見一隻山羊在他肚裏苦苦的哀求,讓他嚇醒。

但他這位損友卻沒有罷休,這次更所費不菲,請了他到一間好的餐廳,為他準備了很多色香味俱全的葷菜,找來一個好的廚師來煮肉,讓小甘地破戒。結果,這種誘惑果然生效,讓他不再厭惡,甚至變得喜歡吃肉,在接着的一年之內,到那裏吃了五、六次之多。

到了甘地長大,準備到英國唸法律,但他母親卻擔心(這時他父親已經去世),當兒子到了這個「食肉國度」,就會墮落,抵不住當地風氣和誘惑而「破戒」。於是她找來僧侶,要兒子在僧侶面前立誓,從此不吃肉、不飲酒、不碰英國女子,這樣她才准許兒子出國到英倫。

當甘地抵達英國,他旋即發現在那裏要行素食所需面對的困難,畢竟那裏不是如印度般是一個素食國度。他的房東老太太應允可以包食宿,但問題是除了麵包之外,她煮的蔬菜都淡而無味,更何況甘地又不能吃肉,他形容當時自己不得不時處於飢腸轆轆的狀態,但他始終沒有再吃肉,因為他認為立誓是一件十分莊嚴的事。

有一次甘地在閒逛的時候,無意間找到一間素食餐館,於是便進去準備大快朵頤,享用他離開印度之後的第一頓「大餐」。他說這餐吃得稱心如意,快樂得實在要感謝上帝對他的眷顧,但原來更大的眷顧還在後頭。

在餐廳等食物時,他買了餐館裏陳列的其中一本書,那就是Henry Salt所著的《A Plea for Vegetarianism》(為素食請命)這本書。結果一讀便沉迷其中,書中討論了大量有關素食的道德原因,以及吃肉所種下的暴力種子等,更讓甘地從此對素食的決心變得更加堅定。最初是不想雙親傷心,但如今,素食已經成了他的「選擇」。正如甘地自己說,以前不吃肉,是因為要履行誓言,但從今以後不吃肉,是因為他把素食,看成是自己的使命。

當甘地學成之後返回印度,他才知道母親原來已經去世,因此,素食習慣更成了他與母親一種永恒的維繫,以及思念。但這已經是後話。

#本文參考自Gandhi Research Foundation其官方網頁上的介紹;以及,甘地的自傳《Gandhi an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

蔡子強

2015年05月30日

希特勒竟是素食者!

希特勒殺人如麻,不單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生靈塗炭,而且還屠殺了無數猶太人,雙手沾滿鮮血。這樣的一個大魔頭,又究竟會喜歡吃些甚麼呢?

很多人腦海中或許會浮現酒池肉林,甚至是茹毛飲血等畫面,但對不起,怕且要讓大家失望了,這樣的一個魔頭,原來竟然是一個素食者。

讀者可能會目瞪口呆,希特勒是一個素食者?!

種種紀錄顯示,希特勒早年還有吃肉,但到了一九三七年以後,卻出現轉變,德國媒體開始宣傳他是一素食者,並說這是因為他們這位偉大領袖愛護生命,愛護動物。到了一九三七年,就連美國的《紐約時報》都湊興,報道希特勒不單止不吃肉,他甚至也不煙不酒,餐桌上只有蔬菜、湯、蛋,以及礦泉水。

這個大魔頭的心理狀況都幾奇怪,一方面對人殘忍,但另一方面卻對動物仁慈。事實上,納粹以至德國歷史裏很多著名領袖,都育有寵物,例如,不僅是希特勒,甚至是普魯士時期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都是愛狗如命的人。

除了素食之外,這個大魔頭的另一飲食習慣特徵,就是無時無刻都怕被人在食物中下毒。

二○一三年四月,曾任希特勒試食員,當時已屆九十五歲高齡的Margot Woelk,終於打破多年沉默,向記者和媒體披露這位元首的飲食習慣。

話說當年希特勒在位於東普魯士,被稱為「狼穴」的軍事指揮部指揮德軍打仗。但他卻害怕遭到別人在他的食物中下毒暗算,因而設有試食員,為他每餐之前試吃食物。Woelk回憶,當時的試食員共有十五位,都與Woelk一樣是年輕女子,由「SS」(納粹黨衛軍)所強行徵召。

Woelk回憶,在她於「狼穴」工作的兩年半期間,真的從來未見過希特勒吃肉,他只吃素。只有露筍、燈籠椒等最新鮮、最好的蔬果才能送到元首的餐桌,再配以米飯和麵條,就成了希特勒的一餐。她還記得,那些最合時令的露筍配以美味的荷蘭汁、菜湯小丸子、燒紅椒、米飯、沙律,都是元首餐桌上的常菜,還有希特勒會一個禮拜吃一次燉雜菜鍋,因為當時納粹要人民在戰時節約,因而每周至少要吃一次的簡單經濟實惠大鍋菜。

Woelk說,這些食物都很美味,尤其是戰時物資短缺,甚麼東西都要配給,這些簡直就像天堂裏的美食,但她們這些試食員卻味同嚼蠟,食不知味,因為她們都誠惶誠恐,恐怕食物被落了毒,自己成了替死鬼,這成了自己最後的一餐。大概要等四十五分鐘,看到這些試食員平安無事之後,這些食物才會送到元首的餐桌上。

其實,希特勒不單只吃素,甚至連酒都少飲,煙也不抽,簡直是一個健康飲食的典範。

蔡子強

2015年07月17日

教宗與Pizza

前些時候,發生了一宗讓人不禁莞爾的新聞,那就是教宗坐車出巡時獲熱心人特別奉上一個意大利pizza,讓他一解相思。

話說,教宗方濟各日理萬機,根本沒有太多私人空間,當他接受訪問,被問及最懷念的是甚麼時,他說:「唯一希望,找一天低調出外,在無人認得我時,到薄餅店吃一塊意大利薄餅。」

結果,當地拿玻里市一家薄餅店Don Ernesto的店主Enzo Cacialli,在聽到教宗這個心願後,趁教宗三月二十一日到訪當地,站在開篷專車上向民眾揮手時,向他送上一個精心特製的「教宗pizza」,餅面用麵糰拼出意大利文的「教宗」字樣,又用黃車厘茄圍邊象徵梵蒂岡國旗。

教宗也親民,見到Enzo Cacialli遞上薄餅時,沒有驚慌和抗拒,反而用雙手接過來,更面露笑容地表示多謝,欣然接受了這份窩心禮物。

到拿玻里時收到pizza,也屬順理成章,因為拿玻里本來就是意大利pizza的發源地,早於古羅馬年代已經有,但當時只單純是餅,並沒有加上配料,有點就像我們中國北方人的大餅。

有讀者可能心裏咕嚕,這位店主也未免「孤寒」了點吧﹗畢竟薄餅是呈給教宗,卻只有麵糰、芝士,和車厘茄,大家到連鎖意大利pizza店如「必勝客」(Pizza Hut)的也豐富得多,火腿、香腸、肉醬、雞肉、芝士、菠蘿等甚麼餡料都有,甚至三文魚、烤鴨都會用上,哪會像這個薄餅般「寒酸」﹖

其實讀者有所不知,拿玻里這個pizza「老祖宗」的pizza,吃的講求是原味,材料愈簡單愈好,只要麵糰加上番茄來烤便可以,只要麵糰發得好,番茄夠新鮮,便十分美味,要不,再加上橄欖、羅勒、芝士也可以,頂多再加火腿,切忌貪多務得。當pizza從烤爐拿出來,散發着麵皮和番茄的樸素香氣,吃進嘴裏,麵皮夠熱夠香脆,番茄酸甜適中,那便已經是人間美味。這種純樸,就是拿玻里人最為引以為傲的味道。就像一位美人,本來就不用庸脂俗粉來多加修飾,否則,反而只會壞了那份天生麗質。

製作pizza的過程,師傅會把一個搓好的麵糰,又揉又轉,變成一張薄餅,看着他表演,就像看中國師傅把麵糰弄成麵條又或者燒餅一樣,同樣令人目不暇給。

我們現時在連鎖薄餅店吃到的,大都是美國化了的意大利pizza店,特點就是加入各式各樣的餡料,琳瑯滿目,但亂七八糟一大堆東西,卻讓餅皮反而成了配角,讓人吃不到餅皮的味道,這卻也反映了美國人的作風,凡事貪多務得,但看在「老祖宗」拿玻里眼裏,卻未免太過煮鶴焚琴了。

2015年04月25日

教宗的心愛菜式

上期說了教宗方濟各與意大利pizza的故事,今期意猶未盡,再說說除了pizza之外,教宗還喜歡吃些甚麼。

近日,梵蒂岡教廷的瑞士衛士團之成員,兼是廚師的David Geisser,出版了一本烹飪書《Bon Appetit, Swiss Guard》,透露了教宗方濟各,以及前任教宗本篤六世,以及若望保祿二世,三人的心愛食物。

為甚麼衛士團會出烹飪書呢?事源這個身負保衛教廷重任的瑞士衛士團,也負責教廷的伙食,可謂「入得廚房,出得教堂」。要當其成員,要求也頗為嚴格。首先必須信奉天主教,兼且仍是單身的男士,年齡介乎十九歲至三十歲,而且至少要有五呎八吋高。就我在梵蒂岡見到的,大都外形俊朗。衛士團宣誓向教宗效忠,執勤時穿上文藝復興時代的服裝。

說回教宗的心水口味。教宗方濟各原籍阿根廷,為人嗜甜,喜愛一種傳統阿根廷甜品「焦糖牛奶布甸」(dulce de leche),那是一種十分甜的甜品,做法是把牛奶加入砂糖慢慢加熱,讓糖分焦糖化,因此顏色也會變成咖啡色,到冷卻後,就會變得像太妃糖般黏稠。教宗更把這種甜品引進梵蒂岡餐單之中。

另外一種經他引進梵蒂岡的傳統阿根廷食品,就是「拉丁風味焗餡餅」(empanadas),那是一種是半月形的餡餅,以肉(牛肉、雞肉、煙肉、香腸都有)、芝士、洋葱和蔬菜等作餡,在很多南美國家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的道地食品。

第三種是「colita de cuadril」,那即是英文的tri-tip steak,即三岔肉(盆骨前肌,近腹腿肉)。

另外一位教宗,原籍波蘭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則喜歡吃「波蘭餃子」(pierogi)。這位教宗在一九八一年曾經遇刺,康復期間,想起要吃的,便是這種餃子。這種餃子外形與中國餃子差不多,餡料分菜餡類、肉餡、芝士餡三大類。波蘭人會用沸水煮熟餃子來吃,也有在熟後,再用洋葱和牛油煎香成金黃才吃,就像中國人的鍋貼一樣。當然兩地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中國人會以餃子蘸醬油、醋來吃,而波蘭人則會蘸酸忌廉。

其實三年前,我在本欄寫自己的烏克蘭歐洲國家盃之旅時,也提到當地人除了麵包之外,另一主食也是餃子,當地叫varenyky,他們也是愛蘸酸忌廉來吃,看來餃子在東歐是種十分普遍的主食。

至於原籍德國的教宗本篤六世,喜愛巴伐利亞菜式,如以法蘭克福香腸加上蔬菜做的沙律(wurstel salad),以及焗車厘子配奶油。

蔡子強

2015年05月02日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東華共融跑「健」步如飛

中環出更:東華共融跑「健」步如飛

社會近年積極推廣傷健共融,東華三院同賽馬會尋日合辦特殊馬拉松比賽,首次選址啟德跑道末端,有破紀錄三千名智障人士同伴跑員參賽。一眾政商界人士包括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社會福利署署長葉文娟、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國柱、東華三院主席施榮恆(Ivan)及馬會副主席周永健(Anthony)等,更首次擔任伴跑員,同幾十名智障人士齊齊跑一公里,最後由Anthony隊伍最先衝線。

施榮恆夥拍伯伯一齊「衝」

Ivan帶埋太太同囝囝出席活動,更夥拍最年長、七十四歲患中度智障嘅謝伯,以十五分鐘完成賽事。Ivan話,比賽時好擔心謝伯會跌親,全程(目及)實佢,更陪謝伯「衝」咗一段路。不過,Ivan更擔心七歲嘅囝囝落場因為跑得太快而四圍撞,所以唔畀囝囝落場。佢又話,囝囝年紀仲細,未必理解智障人士,要慢慢親自接觸過先會知道「有人會唔同啲」。

葉文娟開跑前透露,自己三十年前係田徑好手,專長為跨欄,今次落場要撻番着個Engine(引擎)先,Anthony就開玩笑向在場嘉賓大派定心丸,話自己一定會喺比賽中「墊底」喎。點知結果係Anthony一馬當先,第一個跑出,緊隨其後係陳茂波。因患惡性胃黏膜淋巴瘤、正在休養當中嘅張國柱,就得戚咁自己跑得快過葉文娟。

葉文娟三十年前玩過田徑,但好耐無開「引擎」。

張國柱操「平甩功」助復原

張國柱精神好又中氣十足,康復得咁快究竟有咩秘訣?佢就即席向葉文娟示範「平甩功」,即係每日連續做十五分鐘「甩四下手、膝頭再蹲兩下」嘅組合,話咁就可以放鬆心情,兼有助氣血循環喎。

2015年01月19日 東方日報 政情 中環出更 卓妮

李鳳山師父的平甩功標準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iQj_P896t8



李鳳山師父平甩功見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