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平甩功:平心靜氣輕鬆平衡的甩手方式

平甩功:平心靜氣輕鬆平衡的甩手方式

梅門創辦人李鳳山師父所傳授的「平甩功」是一種平心靜氣,輕鬆平衡的甩手方式。它出自兩大系,一為達摩老祖的「易筋經」,一為張三丰祖師的太極功,主要在「平」的意境上多下功夫。「平甩功」能讓氣血到達四肢末梢,排出不潔之氣。而且基於十指連心的道理,氣血會回流循環到五臟六腑,使全身氣脈暢通,筋骨鬆開,使全身靈活、有彈性。這個功法學起來很簡單,而且經過持恆鍛鍊,可以改善各種身心病症。這個看似平凡的功法,卻可以練出不凡的效果。

平甩功的特點

平凡而深入.簡單而細緻.陰陽能調和.

人人可得助許多的甩手功有練習的禁忌,而且不是甚麼人都適合練習。但是「平甩功」不同,它是李鳳山師父經過自己多年的體證,屬細水長流型。在動作上講究寧可慢不要快,練的時候全身放鬆,手自然擺動;但雖說是放鬆,又鬆中有動,而非完全的靜止;動中又有鬆,也非用力的動態,所以是一種很細緻的運動,而且陰陽調和、剛柔並濟;也因它不刻意講究呼吸,只要呼吸自然就好,所以非常適合普傳。平甩功的練習,不限時間和地點,而且動作簡單易學,更適合都市人於室內及戶外隨時隨地鍛鍊。

所有愛好修行、養生、氣功、導引術、太極拳的人,都應首先學習「平甩功」。它具備幾項特點:

.只需要方圓之內的鍛鍊場地即可練習。

.簡單易學,不會走火岔氣。

.容易進入身心平穩的狀態,可提高鍛鍊者的學習興趣。

.練後立即見效,可達循環、排毒、補充與平衡的效果,讓人倍覺可貴。

.因為簡單,所以容易養成每日練功的習慣,此為學習任何功夫的基本條件。

.在修行過程中遇到瓶頸時,「平甩功」可助我們一臂之力。

.想要達到身心合一、萬法歸一的境界,也可靠「平甩功」來引導。

.若想永遠保持健康的身心,試試天天平甩不間斷。

平甩功的效果

活絡氣血.去蕪存菁.身心舒暢.不可思議

.甩500下大約10分鐘,第一個10分鐘可以達到渾身的循環,第二個10分鐘開始進入我們身體過勞之處,第三個10分鐘開始調整病灶,達到以柔克剛的境界。

.平甩時,因為放輕鬆,保持四平八穩,全身上下不用力,自然而然可練出韌性和彈性,體會「在有力中無力」、「在無力中有力」的意境。

.平甩的屈膝動作,非刻意負重與用力,要保持輕鬆,因此長期鍛鍊之後,膝蓋會更靈活有勁、不老化,甚至退化的關節也會活化開來。

.每甩第五下蹲一蹲,鬆中帶沉,一沉到底,讓人不會心浮氣躁,也不會因為不斷地動而變得身體緊張。這個規律性,使人動靜合一,自然集中,日久漸能進入高妙的神定狀態。

.整體來講,十指充滿而後感傳,由感傳而循環,因此,五臟六腑很容易得到滋養,甚至受損的臟腑也會得到修復。即使是年紀大的人,只要用心鍛鍊,就可以消除許多老毛病和老人病,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平甩功的鍛鍊

平衡無巧.腳踏實地.養成規律.慢條斯理

動作說明

1.雙腳與肩同寬,平行站立,呼吸自然。雙手舉至胸前,與地面平行,掌心朝下。

2.然後讓手像鐘擺似的自然往後甩,甩到哪裏算哪裏,保持放鬆,不要刻意用力往後抬。

3.甩到舒服的位置,利用慣性,把手甩回胸前。雙手輕鬆打直,保持平行,五指微微舒展。

4.甩到第五下,手往後甩的同時雙膝微微下蹲,輕鬆的上下彈動兩次。

市民日報 澳聞 2013年12月9日

李鳳山師父的平甩功標準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iQj_P896t8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建立正確飲食觀 活過了10年 許達夫醫師與癌共存之道

抗癌醫師許達夫10年前確診大腸癌末期,當時被斷定只能活3年,為了對抗癌症,許達夫調整飲食 和生活作息,並且逼自己運動,已經成功抗癌10年,而且健康又快樂地活著。

許達夫醫師抗癌的漫漫長路,過程有驚懼、有憂傷、有感動。以下是許醫師分享他罹癌後的飲食觀:

觀念 1. 七少 

少肉、少油炸、少燒烤、少醃漬品、少罐頭類、少冰品、少外食。我的著眼點是遠離汙染。

觀念 2. 吃得均衡 

有位病人來求診,瘦巴巴的,我問他怎麼進食,他說生病之後不敢亂吃,聽人說地瓜葉很好,就天天吃地瓜葉,說糙米很好就天天吃糙米,說蘋果很好就天天吃蘋果。我問他:「天天吃一樣東西不會膩嗎?」我建議他要吃得均衡、要多樣化,糙米白米胚芽米五榖米,輪流吃或混著吃,不是很好嗎?

觀念 3. 吃當天當季的食材

我不重視食材是否有機,台灣地小人稠要找到真正有機不多,我更不會去所謂有機店或養生館購買那些昂貴食材;尤其看到那些店裡充斥來自全世界的有機食材,那麼多人去買我就嗤之以鼻。飄洋過海的國外有機食材,離開土壤太久早就沒有生機,沒有生機,有機有用嗎?終於有天這些有名的有機店也被驗出含有致癌物!我的食材來自我診所前面小菜圃與草地的石蓮花、五葉松等等,剪一段回來以超酸性水 殺菌,再以強鹼水浸泡20分鐘就可以打成 蔬果汁、精力湯。另外我會到一般傳統菜市場,尋找老店購買以古法調製的食材或醬料,或到超市購買安全蔬菜(檢驗沒有農藥),選用當天當季食材是我的原則!

觀念 4. 吃得感恩感謝 

我不是基督徒,飯前不做禱告,但是每次吃飯我心中常充滿感激感恩,想想看我能活過 10年真不簡單。我的主治醫師呂醫師是我的好 朋友,當初他警告我不手術活不過3年,沒想 到第2年他卻得到胃癌併發肝臟轉移,不斷地 化療,3年後腦部轉移半身不遂而亡;再看看 10年來我追蹤超過9,000位癌症病人,已經有 2,500人死亡!每天一睡醒,眼睛一睜開發現自己還活著,我就感恩感謝地對自己說:「我今天能夠幫助多少癌症病人?」

觀念 5. 適時補充營養素 

養生專家鼓勵大家每天5蔬果或7蔬果,每天 喝6大杯蔬果汁,說得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尤 其平日忙於診所看診,假日受邀演講上電視或出國,飲食的確做得不理想。

我只好適時補充一些生技食材,如細胞食物、酵素、蜂膠、果纖等等,當然我也不會錯過享受台灣美食。外食時我常常選擇有口碑的餐廳,至於夜市小吃,路邊攤盡量少去!

觀念 6. 每天注意排便 

便便是健康最好的指標,生病前常常執行大 手術,一進開刀房10小時是常事,導致憋尿憋大 便,這是我生病的原因。吃進去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新陳代謝後,無法吸收的固體殘渣由大腸排出,從排泄物之有無臭味,顏色、形狀、輕重、多少,就可以判斷腸道是否健康,腸道健康人才會健康,腸道健康影響因素很多,飲食是否恰當是重要因素之一。

觀念 7. 食材好也要配合好的料理方式 

夜市小吃攤消夜攤,都是強調高熱快炒,重口味、燒烤油炸,再加上各種佐料。台灣美食是世界有名,但是在這種不正確的料理方式之下,酵素、維生素、植化素都被破壞流失,取而代之的是塑化劑、毒澱粉、劣醬油或防腐劑。的確,清淡蔬食不僅遠離汙染,個人之性情與情緒也會改變,所以古人有言:「情輕病輕」。

(本文摘自《感謝老天,我活過了十年!》,時報出版)

撰文 / 謝克寧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731-156033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海巡署長王進旺 平甩加登山 掀開壓力鍋

海巡署長王進旺 平甩加登山 掀開壓力鍋

海巡署長王進旺歷任警政署長、國安局副局長等關於國土安全重要工作。日前他下令海巡人員攻堅遭印尼漁工挾持的「特宏興三六八號」漁船時,幾乎兩天沒有闔眼,但仍有體力應付工作壓力。王進旺說他養生的訣竅就是每天做半小時的平甩功,假日和好友登山,放鬆心情宣洩壓力。

巡視安檢所 走路當運動

王進旺說:「我是農家子弟,從小帶著弟妹幫忙砍甘蔗等農活,當老師時也當過體育老師,因此身體打下體能基礎。」不過王進旺後來從老師轉職當警察,卻發現警職工作繁忙,作息有時日夜顛倒,因此只能「從工作中運動」。

王進旺擔任警職期間,一有巡視督導業務時,總會以自己的雙腳走遍基層;一方面落實督導工作,另方面也藉由巡視的行腳機會活動身體。這個習慣也被他帶進海巡署,他自豪說:「海巡署在全國共有三百五十七處安檢所,我現在已經走了兩趟,每次都以雙腳踩遍安檢所內外,工作中順便運動」。

假日登郊山 天天練平甩

王進旺也酷愛登山,不過他喜歡與三五好友攀登台北市附近的郊山,不會非要攀爬名山百岳。「周末假期,我會一早就約老同學或妹婿,三五好友到深坑爬山,山中氧氣充足對身體有益,滿頭大汗時就到深坑山中的茶館喝茶,再徐徐漫步下山。」

王進旺最新愛好的養生活動是平甩功,他發現平甩功動作簡單,卻能活動到身體膝、肩、肘、腕等關節。不拘時間、地點就能運動,他試著睡前平甩10分鐘後,發現不但能出汗達到運動目的,提升精神及睡眠品質。如今他覺得10分鐘不過癮,加強到30分鐘,有機會還抓妻子一起練習。

肉類吃得少 青菜多汆燙

王進旺飲食相當清淡,從六年前開始就很少吃肉,最多就是吃魚;每天早餐就吃麥片或是稀飯加青菜,青菜也不喜歡油煙味太重的炒青菜,而是稍微燙一下,頂多加上茶油就解決,平時更是少飲酒、少應酬以減輕身體負擔。

壓力一上身 立刻處理掉

王進旺說:「紓解壓力對養生相當重要,衝動行事對工作或身體都是負擔。我擔任台北市警察局長、警政署長各三年,至今擔任海巡署長工作,壓力都相當大。工作壓力來了最好馬上處理,如果一時無法處理,就需要冷靜以對,有時深夜思考決策時,我會躺在床上休息一小時冷靜放空,這樣做事才會細緻。」

王進旺小檔案
年齡:65歲
現任:海岸巡防署署長
經歷:中央警察大學警監班畢業、歷任台北市警察局長、警政署長、國安局副局長。
興趣:登山、練習平甩功。
養生一句話:工作中養生,配合適度紓壓。

聯合報 名人私房話 廖炳棋藍凱誠/台北報導
2013年11月17日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Angelina Jolie 安祖蓮娜祖莉

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My Medical Choice》全文

http://www.nytimes.com/2013/05/14/opinion/my-medical-choice.html?_r=0

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的重大決定

文字:yoyo VOGUE.TW 來源:Fairchild Archive 5/14/2013

擁有6名子女,現年38歲的女星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 在《紐約時報》發表社論,告知大家她接受了預防性雙乳切除手術:「我想將我的過程寫下來,並告訴所有婦女,決定進行乳房切除術相當困難,但我感到相當開心。我現在可以告訴我的孩子們,他們再也不必害怕因為乳癌而失去我。就我個人而言,我並不覺得我比其他女人少了什麼,反而因為這個重大的決定讓我更加強壯,強壯到無法削弱掉我的女人味與性感。」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希望能以她的例子鼓勵女性勇於面對,「人生中有許多挑戰,但我們不該被自己可以控制與決定的事情打倒。」

2007年,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的母親Marcheline Bertrand因為癌症去世,享年56歲,從此她對於癌症的相關資訊就特別注意。醫師也診斷出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攜有BRCA1的錯誤基因,將導致她87%乳腺癌與50%卵巢癌的高風險;由於罹患乳腺癌的機率高於卵巢癌,因此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決定盡可能地降低風險,從今年2月開始接受一連串的手術治療,包括移除她的乳房組織,替換為臨時填料,最後再重建乳房,直到4月底才完成整個療程。現在,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患乳腺癌的機率已經從87%到5%以下。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稱自己相當幸運,並感謝有一個全程支持並陪伴她的伴侶-布萊德彼特Brad Pitt。

來源:http://www.vogue.com.tw/feature/celebritynews/content-10594.html

勇敢抗癌的安祖蓮娜祖莉 Angelina Jolie

文字:Josephine VOGUE.TW 3/25/2015

安祖蓮娜祖莉的BRCA1基因突變大幅升高罹癌風險,為了防止罹患癌症,繼兩年前預防性切除雙乳後,上周她再度動手術,預防性切除兩側卵巢和輸卵管。她自己投書紐約時報公布消息,從此進入更年期,不能再有孩子了。她的檢查結果有可能是早期癌症徵兆,所以做了預防性手術治療。

裘莉的母親、外祖母和阿姨都死於癌症。裘莉罹患乳癌的風險為百分之八十七,罹患卵巢癌風險為百分之五十。

裘莉說,「我希望其他有罹癌風險的女性能夠知道他們有何選擇。我曾經承諾會提供有用的資訊,包括我自己的預防性手術,切除卵巢與輸卵管。」所以她才會投書媒體,她說早就有計畫切除卵巢,雖然手術不像切除乳房那麼複雜,但副作用較嚴重,手術後會被迫停經,因此她原本並不急著動手術。

裘莉也提醒,不是因為BRCA1基因突變,就要預防性切除卵巢,還有其他預防方法,但她已有三名女性近親死於癌症,切除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裘莉透過《紐約時報》指出,自己做了很艱難的決定,不過在過程中她和丈夫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商量,也告訴自己要冷靜、堅強。「人生遇到這樣的時刻,最棒的就是一切都很清楚。你知道你為何而活,你也知道甚麼對你而言是重要的。這是很極端的,也很平和。」她最希望的就是能看到6個小孩長大成人。

裘莉最後提到,知識就是力量,女性應該要獲取充分的資訊,做出最有利自己的判斷與決定。希望她能脫離癌症的魔掌。

來源:http://www.vogue.com.tw/feature/celebritynews/content-19210.html

***

安祖蓮娜祖莉切雙乳防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s26h0SBlUw



***

割雙乳後 再現患癌迹象
安琪蓮娜切除卵巢輸卵管

兩年前為預防乳癌切除雙乳的荷李活女星安琪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昨日再爆出驚人消息,她早前驗血時發現有可能患上卵巢癌的迹象,因家族多人死於癌症,為解除患癌風險,已在上周再做手術,切除一對卵巢及輸卵管,令她的兩項女性性徵都沒有了。這次手術令她停經,不能再生兒育女。

安琪蓮娜昨日投書《紐約時報》,剖白兩次做切除手術前後的心路歷程,並希望讓同受癌症威脅的婦女了解做防癌手術的取捨。兩年前的驗血報告顯示,安琪蓮娜體內的「BRCA1」基因出現突變,估計患乳癌的風險高達87%,而患卵巢癌的風險是50%,由於她的祖母、母親及姨媽等家族成員,都先後因癌症逝世,安琪蓮娜經過周詳考慮,決定繼切除乳房後,再做手術切除卵巢及輸卵管。

兩周前,安琪蓮娜獲醫生告知,她體內反映卵巢癌風險的血液蛋白「CA-125」屬正常水平,但炎症指數卻有上升趨勢,有可能是患上卵巢癌的早期徵兆,加上「CA-125」檢查有50%至75%機率無法反映早期卵巢癌,醫生遂建議她立即對卵巢進行詳細檢驗。

「沒理由不活着看子女長大」

突如其來的壞消息未有令安琪蓮娜意志消沉,「我告訴自己要保持冷靜及堅強,我沒有理由不活着看見子女長大,更要與孫兒見面。在這一刻,最美妙的是前路豁然開朗。你知道自己為了甚麼而活,甚麼是重要的」。於是她第一時間致電正在法國的丈夫畢彼特(Brad Pitt),同日還約見曾醫治她母親的醫生,勇敢面對面前未知的威脅。

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150325/large/a1801a.gif

在等待結果的五日,她如常工作及觀看兒子的足球比賽,最終正電及電腦斷層掃描(PET/CT scan)的結果顯示,她其中一邊卵巢長了一顆細小的良性腫瘤,沒有任何癌症迹象,令她高興不已,但未敢放下心頭大石,「仍有可能是早期癌症,但比起成熟的腫瘤已是微不足道」。

有別於一些婦女透過服用避孕丸或其他藥物預防卵巢癌,安琪蓮娜祖莉毅然選擇做預防性切除手術,「我見過的東方及西方醫生都同意,切除輸卵管及卵巢是最好的辦法。醫生指,我應比最早病發的家族成員早十年接受預防手術,我媽媽49歲確診卵巢癌,而我現在是39歲」。

她在上周順利完成腹腔鏡雙側卵巢切除手術。為補充體內的雌激素,醫生為她在子宮內植入長期釋放黃體酮的子宮環,幫助她維持荷爾蒙平衡,但更重要的是有助預防子宮癌。她表示家族沒有患子宮癌的病史,因此決定保留子宮。

停經不能生育 「沒甚麼值得害怕」

她坦言手術不會令她解除全部的患癌風險,她清楚了解自己患癌機會比一般人高,因此會用天然的方式強化免疫系統。此外,手術後她已完全停經,「我將不再有能力生小孩,亦預計會有一些生理轉變,但無論未來發生甚麼,我已感到鬆一口氣,不是因為我堅強,而是因為這是生命的一部份,沒有甚麼值得害怕」。又自言未有小孩就做手術的婦女,所承受的負累會比自己沉重得多。

最後,她語重心長地忠告所有婦女:「任何健康隱患都是可以控制及治理,你可以尋求建議,了解不同的選擇,為自己做正確的決定。」

美國《紐約時報》

網民一句句

AMH:如果一個女人有錢,她有很多選擇。很多美國女性跟祖莉小姐有相同遭遇,但礙於高昂費用而不能接受手術。祖莉小姐的成功故事很綺麗,但不要忘記這很大程度是受惠她的社會地位。

Cancer Fighter Chattanooga:明早我將進行雙乳切除手術以跟乳癌搏鬥。作為一位三十出頭的母親,這對我是艱難時刻,我很欣賞她分享自身經歷,讓我感到並不孤單。

wilfulsprite:我替這位女士感到難過,人們說她操控着自己的身體,但她似乎未能操控自身的恐懼,這樣生活肯定不容易。

mediocrebadguy:願她安好,但不禁替她恒常的及早行動擔心,我不認為NHS(英國國民保健處)會在指數正常的情況下幫人移除健康組織。

美國《紐約時報》/英國《每日電訊報》

2015年03月25日

基因突變者每半年超聲波檢查

安琪蓮娜祖莉與母親感情要好,惟母親2007年死於卵巢癌。美聯社

【及早發現】

帶有BRCA1基因突變,除了如安琪蓮娜祖莉般做手術切除雙乳、卵巢和輸卵管外,還有什麼選擇?本港數據顯示,安琪蓮娜的做法在港只屬少數。帶有BRCA1基因突變而未被發現罹患癌症的人當中,只有約20%至30%人會為減患癌風險切除有關器官,大部分人會選擇每年或每半年接受超聲波或其他造影檢查,以及早發現體內有否癌細胞存在。

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癌症病人通常是40歲以下發病,醫生一般會安排這類病人的家人接受基因測試,以確定他們是否同樣帶有BRCA1基因突變,但未有癌症病發。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內科腫瘤專科醫生曾詠恆指,這類未有癌症病發的BRCA1基因突變帶有者,多數選擇定期檢查而非做切除手術,原因包括她們仍想保留卵巢生兒育女,「切咗(卵巢)就冇得返轉頭」。

切除卵巢後 需補充雌激素

中大婦產科學系榮譽教授張德康則指,本港沒有資料顯示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人,佔全港整體人口的比例是多少,但從癌症病人的數據可知,本港每10名乳癌或卵巢癌病人當中,便有一人帶有BRCA1基因突變。

切除卵巢的女性,會因為缺乏女性賀爾蒙分泌而提早進入更年期,皮膚會變乾,骨質也會提早疏鬆,增加骨折機會。張指,這類女病人需口服雌激素補充劑,以減少因提早進入更年期帶來的影響,但常服雌激素補充劑又會令她們的子宮內膜常受刺激,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張說,這類女病人可同時服用黃體酮藥物,減低相關風險,但亦有人會如安琪蓮娜般,選擇植入可長期釋放黃體酮的子宮環(Progesterone IUD),控制體內的雌激素平衡。他另指,近年醫學界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患者,她們的輸卵管內同樣有已變壞的細胞,懷疑這些細胞是卵巢癌的元兇,故有人會一併將輸卵管切除。

走訪戰亂地區行善 領養孤兒

【慈善夫妻】

安琪蓮娜祖莉與丈夫畢彼特是荷李活有名的慈善大使,兩夫婦愛心爆棚,既在世界各地領養孤兒,又積極參與人道主義活動,走訪中東、非洲多個戰亂地區,提倡人權、協助失學孤兒及終止性暴力。

安琪蓮娜祖莉的慈善事業,始自2001年被聯合國難民署委任為親善大使,之後她積極從事人道工作,十年內走訪阿富汗、伊拉克、蘇丹達爾富爾地區、塞拉利昂、坦桑尼亞等40個地方。她在2004年開始上飛行課程,以便有需要時,可運載救援人員及糧食到所需地方。

成立基金會 當聯國特使

為了協助戰亂地區受性暴力侵犯的婦孺,她今年更在倫敦開設學術中心,教育公眾關注戰區災民,過去更成立自己的慈善團體「國際慈善兒童教育基金會」,並出資首次自編自導電影《波斯尼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揭示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戰爭的可怕。

由於貢獻良多,聯合國難民署在2012年擢升她為特使。英女皇去年也向她頒發「聖米迦勒及聖喬治榮譽爵級大十字勳章」,表揚她多年來的努力。

除了人道工作外,本身與畢彼特育有三名兒女的安琪蓮娜祖莉,過去多年先後在柬埔寨、埃塞俄比亞及越南領養了三個孤兒,他們分別是長子麥杜斯(Maddox)、二女莎夏娜(Zahara)及四子柏斯(Pax)。有傳安琪蓮娜祖莉最近到土耳其難民營訪問時,與一名兩歲敍利亞男童牟沙(Moussa)十分投緣,可能領養他成第七子。

《蘋果》記者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當憂鬱病遇上佛陀

當憂鬱病遇上佛陀

《憂鬱症,就是這樣》的作者李子玉,被抑鬱症折磨了十多年。她與前夫離婚後,患上了抑鬱症,那時是 1992 年,之後,抑鬱症三次復發,她也三度自殺。

2001年,她與李歐梵教授再婚,這段幸福的婚姻,竟又為她帶來了第四次、甚至幾乎是第五次抑鬱症!

到底發生什麼事?是李子玉的內心發生了什麼問題?抑或是命運給她開的一次又一次慘痛的玩笑?

2013年3月13日,在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辦的「當憂鬱病遇上佛陀」這個講座中,夫婦倆就一問一答地,向聽眾們剖析了李子玉患病與復發的來龍去脈,還有她如何與佛陀相遇,從此讓她的心安頓下來 ……

李子玉形容自己,自小已是一個充滿憂鬱情緒的小女孩,因自小父母離異,她與外婆一起生活,偏外婆又重男輕女,對她很是嚴厲,形成她內向、敏感、壓抑的性格,即使有什麼不如意,也不敢向外爭取,都是自己「收收埋埋」。

她與前夫,一向被朋友們視為「金童玉女」,但其實婚姻生活一點也不快樂;離婚後,她不願面對這事實,只是不斷自責「為何自己這麼失敗」;即使離婚已十年,還是沒有跟同事說,每星期還為前夫煮飯,放不下自己是別人太太的身份。

這種執著,只有帶來更多苦痛。難怪一離婚,她就得了抑鬱症。

這時,坐在身旁的李歐梵教授問她:「那我也不明白,你與我再婚,不是很快樂嗎?為什麼抑鬱症又復發了?」

李子玉說,她在再婚前兩年已停藥,也以為自己復元了。婚後,她隨李歐梵到了美國波士頓,卻無法適應那邊的寒冷天氣,加上在彼邦朋友不多,又要面對新生活帶來的種種無形壓力,而催化點則是收到媽媽癌症復發的消息,令她足足一星期睡不著覺。

當時,她有朋友問了她一句:「你是否認為自己不值得這麼快樂呢?」

李子玉心頭一震,原來,來得太突然的幸福,也把她殺個措手不及,內心產生許多不安全感,誘發焦慮。

她回到香港看中醫。恰巧那位中醫的診所裡播放著梵音,桌上放著西方三聖的塑像,她望著塑像、聽著梵音,驟然間,整顆心似安定下來。

服了三天中藥後,她能夠入睡了,且情緒得到提昇,本來有抑鬱症的人老大不願與朋友聯絡的,她也開始願意找朋友。

李子玉自小是基督徒,還已受洗,以往她以為佛教就是不斷去拜佛,但她開始真正認識佛教後,發覺佛教並非一個導人迷信的宗教。

反而,佛教予她一種安心、舒服的感覺。她說:「我決定信佛。」然後,開始跟信佛的朋友去禪修。

不過,抑鬱症卻未完全離她而去。

約三、四年前,她又經歷了一次輕微的復發。那時,她已出版了《憂鬱症,就是這樣》一書,還以為自己已完全康復。

原來那年,李歐梵教授打算離港到台灣的大學執教兩年,就是這個決定,再次觸發李子玉的慌亂。

她又開始失眠了,猶幸,今次她懂得開放自己,馬上找朋友一起分析問題。

「其實,每人的內心總有許多深層的焦慮,平時沒有抖出來,所以毋需面對,但這些焦慮其實一直困擾在心底,沒有消失,一有機會觸碰到,便會發作。」李子玉說。

她與朋友一起分析自己的焦慮源頭,才發覺,她的不安在於害怕人生的轉變。

心底裡,她害怕比她年長十多年的李歐梵教授一旦離開人世,她會不知如何是好。人生無常、生老病死,大概就是每個人都揮之不去的內心隱患吧!

學佛後的李子玉,運用了聖嚴法師「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去解決問題。

首先,她老實的面對了,面對自己的憂慮根源;然後,她接受人生就是無常,人無法避免「生老病死」這個事實;她的處理是,反正難免兩腳一伸,不如想想人生在世,自己到底有些什麼想做呢?著手處理後,就把這個心結放下。

李歐梵教授說,中國人一向忌諱談「死亡」,因此不願面對。當時他們就很具體地談論了「身後事」的問題,包括立遺囑啦,如果其中一人先行離世,那另一個人怎麼辦啦,細緻到連有些什麼電話該要打也談論了。

李教授還很坦然地說出了他的自我反省。與李子玉結婚時,他只是單方面地認為「妻子一定要跟自己住」,就把她帶到美國去。他說這是「小男人主義」,沒有想過妻子是否適應當地的生活文化。到得三、四年前李子玉再發病,也是由於他突然又說要到台灣去,好像把她的生活再次「連根拔起」。所以他感慨,自己身為知識份子,反更容易「自以為是」,變得對妻子的感受「後知後覺」。他笑說做人也要「活到老學到老」,妻子的病令他的「人生智慧也邁進一步」!

李子玉認為自己比平常人更易焦慮,大概就因為「心不能安」。所以她感覺佛教思想對她的最大幫助,就是能使她「安心」。

「心念最重要 ……」她說:「就如橡筋拉得太緊也會斷掉,情緒病的發作,也無非因為神經拉得太緊而已。」

所以,她學習不少紓緩神經的技巧,通過慢慢的修練去「安心」。她禪修、深呼吸、跑步、找人傾訴、用筆寫下感受、吃有營養的食物、曬太陽 …… 最近她還從台灣學會了「梅門平甩功」,夫婦倆一起練習。李子玉極力推崇這平甩功,勉勵大家要堅持鍛練。不過,不要邊練邊看電視,但不妨播放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來伴隨練習,這樣還可以練習專注、練習活在當下!

原來,安心的其中一個方法,還包括把身體練好。「氣血不通生百病。」被抑鬱症折磨十多年的李子玉,也久病成醫了。

李教授還應妻子之命,即場向觀眾示範呢!這位曾在哈佛大學執教鞭、名聞中外的學者,如今對妻子倒是言聽計從。李子玉想說的話題,他就讓她說,李子玉不想講的,他就奉命回答;看他們夫婦倆一唱一和的合拍模樣,難怪連白先勇都說他們:「好像兩人本來就是天生一對應該互相依靠在一起」。李子玉也承認,與李歐梵再婚令她有了很大改變。在前一段婚姻裡,她只管做前夫背後的女人,一旦離婚,遂缺乏了自我的身份認同。但李歐梵卻不斷鼓勵她「要做回自己」,令她感到自在、沒有壓力。原來,人最重要是「自在」,自在,心便能安。

原來,李歐梵教授是蠻樂觀的。有觀眾問他說,照顧妻子的憂鬱病,他是不是很辛苦難受。他只是輕輕地說:「是不容易,但也過來了。」他「把很多事情當一個過程」去看待,而不會耽溺在愁苦的情緒中。

聽他兩夫婦的對談,那份坦誠實在令人感動。許多人都走過人生的崎嶇不平路,但不是很多人願意誠摯地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李子玉說,現在的她感覺很幸福、很幸運,因此,更要想想如何去幫助有相同經歷的人。

這份度眾生的心,實實在在地與佛陀相遇了。

2013年04月03日 明覺 第299期 文:才思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32948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歐梵是她的菩薩

歐梵是她的菩薩

有朋友曾對子玉說,「歐梵就是你的菩薩」,從某種意義上講,的確如此。

李子玉曾患10年憂鬱病,婚後李歐梵先生不僅與她一道直面病症復發,還支持鼓勵她寫作,並攜手把治療經驗記錄下來。回顧2001年3月,與李歐梵結婚半年,李子玉憂鬱病復發,「那次十分嚴重,吃藥看心理醫生,飽經折騰效用不大。」所幸的是,這次她有丈夫幫她一起與病魔抗爭。他們在《過平常日子裏》記錄了兩人與病魔搏鬥期間,談到觸動處抱頭痛哭的場景。在李子玉病發憂鬱病期間,李歐梵先生一直鼓勵說:「我們必須盡力,共同渡過這個難關。」而李子玉也切身感受到,在這些痛苦的日子裏,如果沒有李歐梵的支持,真的無法活下去。李歐梵先生考慮到環境對病情的影響,他毅然離開哈佛,選擇回到李子玉的家鄉香港。半年後,倆人相濡以沫,猶如鳳凰涅槃,讓他們在熊熊烈火中獲得新生。

李子玉也感慨,病癒與結婚之後丈夫的疼愛、呵護分不開。李歐梵先生很愛妻子,之前在香港牛棚書院,李歐梵做學術演講,他曾突發驚人之語:「學術對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的婚姻。」李子玉女士犯病的時候李歐梵先生翻看國外諸多有關憂鬱病的書籍,從中找尋治病之法。同時陪著妻子,並疏導她,甚至與她一起流淚,一向不信神的李歐梵先生甚至在神面前祈禱妻子快好起來。而看到妻子與佛有緣時,在台北做學問期間,他也帶著妻子行走台灣的佛教聖地,諸如佛光山、法鼓山等。而李子玉女士也不忍讓丈夫孤單痛苦。這種相互的珍惜疼愛帶來的結果就是兩個人積極勇敢面對憂鬱病,並打起精神努力戰勝它。談及此,李子玉說,「佛教讓我心更安,面對憂鬱病更需要自我精進作為。」而這種積極有其丈夫李歐梵先生一半的功勞。時至今日再談憂鬱病,李子玉說:我不怕它來犯我,我已經掌握了處理它的方法。

在《當憂鬱病遇見佛陀》講座現場上,李歐梵先生也是極力配合妻子講演,甚至在一旁演示妻子所講的平甩功。對於這段姻緣,白先勇先生曾說,李歐梵與李子玉的姻緣曲折,極富傳奇色彩,是「半生緣」加上「傾城之戀」。他們在人近黃昏時等來一段美滿姻緣,在互相珍惜之間,也讓彼此成為最為溫暖的霞光。

香港商報 文化東方周刊 2013年04月01日

壓力不倒翁 壓而不倒 李子玉 Start at 14:57
作家李子玉第一次婚姻失敗時,因接受不了而患上抑鬱症,之後那幾年,她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三次病發。2000年,子玉和著名學者李歐梵在美國波士頓再婚,兩人新婚甜蜜,想不到半年後,抑鬱症又再次襲擊子玉。李歐梵不認識抑鬱症,唯有拼命啃書了解此病,並且無時無刻表現對子玉的愛,有一次為了激勵子玉做運動來治療抑鬱,甚至跪在地上央求她。子玉深受感動,決心要令自己康復過來,並一步一步認真地面對令她抑鬱的根源。

Start at 14:57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487&lang=zh-CN&id=31348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台灣李鳳山獨創養生術 平甩功甩出健康來

台灣李鳳山獨創養生術 平甩功甩出健康來

台灣氣功師李鳳山,自創平甩功法,因功法簡易、隨地可做,便於掌握動作和竅門,近年逐漸流行台灣,並普傳全球44個國家和地區,僅全球華人就有上百萬人天天練習。平甩功為深度呼吸的有氧運動,持恆鍛煉,有助於促進氣血循環,讓身體氣脈暢通、筋骨鬆開,提升免疫力,改善各種身心病症。本版蒐集相關資料,向讀者推介這種甩出健康、幸福的功法。

李鳳山有「台灣黃飛鴻」之稱,他家中世代習武,多年來專研少林七十二絕藝及各家武學,教授氣功、武術等中國傳統養生術。依據現代生活並融入《老子》、《易經》、《孫子兵法》等中華文化的元素,與太極拳、八卦掌、易經洗髓功以及劍術等融會貫通,創立了平心靜氣、平衡自然的簡易養生功法———平甩功。此功法流傳甚廣,傳播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台灣地區的政要及企業界和演藝界的眾多知名人士都到他門下學習平甩功。

融合易筋經太極功

「平甩功」淵源久遠,來自兩大派系,一為達摩老祖的「易筋經」,一為張三豐祖師的太極功,主要在「平」的意境上下功夫。

李鳳山不喜歡分門分派,所以每逢有人問起,他都說自己是「沒派」。可是有一次有人聽了誤以為是「梅派」,還寫了「梅派」兩字送他,李鳳山覺得有趣,梅花象徵中國,京劇中也有梅派,所以就「將錯就錯」,索性改叫梅派。

「平甩功」與許多甩手功不同,沒有什麼練習禁忌,對場地和外界要求少,人人都適合練習。經過梅門多年的體驗,「平甩功」屬細水長流型。在動作上講究寧可慢、不要快,練的時候全身放鬆,手自然擺動;可謂鬆中有動,動中又有鬆,講究陰陽調和、剛柔並濟。此外,「平甩功」練習時只要呼吸自然就好。剛開始練習「平甩功」,可能會出現「酸、痛、麻、癢、脹」五種排毒效應,表明身體在排出毒素,體質正在改善,應堅持練功。

「氣血」通暢百病自去

中醫認為「氣血」有了問題,百病叢生,從量變到質衰,反之,「氣血」通暢,百病自去。「平甩功」讓氣血到達四肢末梢,排出不潔之氣。而且基於十指連心的道理,氣血會回流循環到五臟六腑,使全身氣脈暢通,筋骨鬆開,使全身靈活、有彈性。

「平甩功」通常甩五百下大約十分鐘,第一個十分鐘可以達到渾身的循環,第二個十分鐘開始進入我們身體過勞之處,第三個十分鐘開始調整病灶,達到以柔克剛的境界。平甩的屈膝動作,非刻意負重與用力,要保持輕鬆,因此長期鍛煉之後,膝蓋會更靈活有勁、不老化,甚至退化的關節也會活化開來。

這個功法簡單易學,不會走火岔氣,經過持恆鍛煉,還能改善各種身心病症,如改變氣血、改造體質,治愈大多慢性病,甚至消除惡性疾病等。對於年紀大的人來說,堅持用心鍛練,可以消除許多老毛病和老人病。

平甩功動作要領

●站立式甩手功

1.雙腳與肩同寬,平行站立。雙手舉至胸前,與地面平行,掌心朝下。

2.兩手前後自然甩動,保持輕鬆,不要刻意用力。

3.甩到第五下時,微微屈膝一蹲,輕鬆地彈兩下。

●坐式甩手功

1.選擇一張無椅背板凳,高度適中,坐下後,膝蓋彎曲不超過90度。輕鬆坐,呼吸自然,雙腳平行,與肩同寬。

2.雙手舉至胸前,與地面平行,掌心朝下。

3.兩手前後自然甩動,保持輕鬆,不要刻意用力。

平甩功練習原則

(1)、用腳踏實肩下沉,上三下七有恆心,能去頭重腳輕病,精力充沛體輕鬆。

(2)、甩手治病的原因,勝似推拿與金針,氣血不通起百氣,氣和心平病難侵。

甩手歌
1. 一開始就要培養一種心境:不取巧、不求快、不貪功。

2. 腳踏實地,呼吸自然。

3. 雙手在前面始終擺平,微微舒指,高度不過肩。

4. 身形中正,左右平衡。

5. 蹲的時候,保持膝蓋彈性,視個人放鬆狀況,可高蹲亦可低蹲。

6. 速度和緩,保持規律。

7. 每回至少甩十分鐘(約五百下),一日甩三回。若能一次持續甩到三十分鐘以上,效果更好。

8. 練完之後,慢慢喝杯溫開水,更有助氣血循環、氣機穩定。

記者宋君
香港商報 文化東方周刊 養生之道 2013年03月25日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張艾嘉練功改善體質

張艾嘉練功改善體質

張艾嘉廿幾歲出道以來,因為對自己要求很高,故一直對全身的肌肉非常緊張,長期保持一種很警覺的狀態;再加上性格很好強,甚麼都想做到最好,做到一百分為止,故身體承受的壓力也很沉重。

年輕時,這種警覺還可以;長期累積下來,整個人繃得很緊,身體毛病多的是。

後來,她特別回到台北,跟着李鳳山師傅學習梅門養生功法(平甩功),李師傅趁她在台北期間,以六堂課程教導她密集地學習,讓她得到了正統而完整的氣功鍛練。

回到香港後,她不斷練習平甩功及氣功,她深深得益,最大的益處是調整了呼吸。

呼吸調整了後,整個人可以有規律、有韻律感地自我調適。

她明白到原來呼吸只要自然就好了,也讓她慢慢了解到放鬆的重要,原來所謂「放鬆」就是不要硬跟它鬥,只要順着來就可以了。

經過不斷練習,張艾嘉的體質明顯改善,首先她可以好睡、如廁正常、焦慮減少,人變得舒服、輕鬆。

現在每天固定早上練一個小時,再靜坐廿分鐘。

汪曼玲 晴報 娛樂 娛圈曼話 2013年01月11日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憶也斯

憶也斯

也斯去世的消息,來得有點突然。編者於昨晚將近深夜時分打電話通知,要我寫篇悼文,我一口答應。今晨起身後,想動筆寫點隨感,一時卻不知從何說起。最近幾個月,我和妻子倒是和也斯和他的夫人時有聯絡。我們早知道他和肺癌搏鬥已有三四年,但鬥志不懈,中西藥並用,我老婆趁機教他從台灣學來的「平甩功」,對老年人的身體保養大有助益,他也樂於從命。最近他還送了我他的新書:《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的修訂版。一個多月前,他參加港大為他舉辦的《形象香港》新版的發行儀式,頭戴小帽,面色看來憔悴,但依然興高采烈。聖誕前後他還在電郵中說請我為他的新課代課的事,可見他自己對生命前程毫無放棄之意。

如何受也斯啓蒙

他的衆多友人以「也斯告別人間滋味」為題公布他的死訊,倒是十分切題,因為也斯一輩子眷戀今生今世的各種人生滋味,從未提到來世。這一種「世俗」味,也成了他作品的特色。香港是一個世俗味極濃的大都市(如今卻幾乎墮落到市儈的地步),但在也斯作品的世界中,卻是色、香、味俱全,也是吸引我從海外「回歸」香港(而不是台灣)的理由之一。記得上世紀末在美國任教時,想讓學生從書本上接觸到一點香港,我選的第一篇香港短篇小說就是也斯的〈超越與傳真機〉,而且用的是英文譯本:Transcendence and the FaxMachine。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因為它呈現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生活在物質文明猖獗的香港的一種無奈感,故事中的主角是個學者,寫了論文,想傳給國外的學者聯絡,不料傳真機傳回來的全是各種商業廣告!學生看完說這簡直是超現實主義的黑色幽默,原來卻是真的。直到今天,我每次手寫一篇文稿用傳真機傳給報紙編者,必會收到一張修補機器的廣告。最後實在受不住了,只好自己學電腦打字。

我曾如此公開說:我對於香港文化的認識的啓蒙老師就是也斯。帶我認識澳門的也是也斯。他的「教學」方法很簡單:食物和漫遊。以前我每次訪港,他都帶我到各種小食舖和餐館,中西都有,讓我體會到香港的真正「味道」。這也是他詩作的特色之一:例如《東西》和《帶一枚苦瓜旅行》中的「食事地誌」; 然後經由食物帶我觀看香港的舊屋、舊物和舊街。他的作品為這類舊事物罩上一層美的光環,讓意象式的文字直接喚起歷史的記憶。

曾一起經歷的那個時刻

記得1989 年有一次在新加坡開會,並擔任文學獎的評審。大家心情都非常鬱悶,因為恰逢天安門事變,電視上傳來屠城後的一片蕭條,學生都不見了,我們為民運分子擔心,哪有心情想其他的事?幾位來自台港兩地的作家,各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心中的不滿,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唉聲嘆氣,唯有也斯依然保持冷靜。輪到我們這些評委上台演說時,也斯讀了一首詩,記得主題是舊家具(《想像香港》中收有此詩),表面上和天安門毫無關係,但我聽後本能地覺得寓意深遠,它從側面顛覆了歷史的事件和「大敍述」,將今日納入舊時的記憶∕遺忘的迴旋弔詭之中,似乎在暗示:幾十年後還有誰會記得?在大潮流裏沸騰的人,說不定事過境遷之後反而忘了,又被捲入另一波大潮流;唯有留戀「舊」家具、小東西的人才會保存歷史的記憶。至少這是我當時的本能解讀,可能是誤讀,不見得對。然而如今思之,何嘗不是如此?

置於一種心靈的國際版圖

也斯創作的另一個特點是他的「國際性」(cosmopolitanism),尤其是他的散文和小說,永遠是把香港本土置於一種心靈的國際版圖之中,敍述的方式就是遊蕩和流浪。又好像把波特萊爾(Baudelaire) 的「都市漫遊者」(flaneur)化為香港人──也斯的自畫像。記得他寄給我一本書稿要我作序,書名《布拉格明信片》,我讀後深有同感,因為我也曾在歐洲浪遊過,布拉格也是我心愛的城市,曾數度重遊。我甚至還寫了一篇「唱和」的回信,調侃他的啤酒癖。哪一個詩人不嗜杯中物?食物和酒是分不開的。我認為也斯是所有香港作家中吃過的各種美食最多,旅行最勤、也最有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敏感的人,甚至他的詩背後都有另一種的指涉和典故,語意雙關,所以最適合翻譯。他的作品早已被譯成十多種外國文字(見《香港文學外譯書目》)。

他已經進入香港文學史

我認為最能代表也斯小說的就是最近出版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也是他以前作品總其成之作。所謂「後殖民」,在也斯的語彙中不是抽象理論(他常對我說:理論看多了就想回到創作),而是當今我們的處境──它的軸心依然是號稱「亞洲國際大都市」的香港。「食物」加上「愛情」的配料,呈現的是一種「浪漫之餘」的無奈和反諷。然而也斯並沒有把小說淪為玩世不恭的「後現代」文字遊戲,他的小說世界依然充滿了溫暖的人情味;他不像張愛玲,她筆下的香港是為上海人寫的;也斯卻是道地的香港人,無論他或他小說中的人物流浪到何處,也永遠回歸香港。

如今他已離開我們,告別人間滋味,浪迹天堂去了。值得他的衆多好友告慰的是:在他生前,大家不約而同已經肯定了他的成就,給予他多個文化界獎項,為他舉辦了多次討論會和慶祝活動。他已經進入香港文學史,不論你喜不喜歡他的作品,我們甚至可以斷言,也斯是自劉以鬯以後,對香港文學最有貢獻的作家。

李歐梵
明報 副刊世紀
2013年01月09日